个人中心
  • 地戏

    【详情】

  • 天台山

    【详情】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街道
穗安协作|春灌有了“高科技”,平坝区羊昌乡千亩李园实现精细化管理
打印
字号:

“太好了,终于要开了!今年节气晚,这一天我可是等了很久。”
    在位于安顺市平坝区的羊昌乡龙海村“青红脆李”1000亩种植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负责人熊乐英在日常“巡山”过程中,盼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变化:大片李子树上,一朵朵小花苞从枝头悄然隆起。

花开固然喜人,但熊乐英等待的是果树发出的“信息”:花期快到了,该春灌了!

在平坝,熊乐英种植的青脆李、红脆李可是“明星水果”,由于口感好,且上市时间正好和其他李子品种错开,很受市场欢迎,2024年产量达到80万斤,一斤能卖七八元钱。为了管好果园,熊乐英几乎在基地安了家,吃住都在这里。

近日,走进该基地的李子树林,只见黑色输水管纵横交错,一个个喷头快速旋转,将按比例配好的水肥溶液均匀洒向四周,为果园织就“智慧春灌网”。

这就是2024年由平坝区投入1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修建的水肥一体化微喷系统。
    熊乐英站在地头,看着喷头自动精准作业,脸上的表情格外轻松:“这套新系统很管用,也真省心。”

但是往年春灌、施肥的时候,她可没有这样气定神闲:“以前是年年盼春耕,但又年年怕春耕。”

自2017年开始种植“青红脆李”以来,春灌和施肥就是让她颇为头疼的事。“这片山的土壤酸性特别重,土质也比较‘瘦’。而我们的李子最喜欢中性肥沃的土壤环境。” 

据熊乐英介绍,最初的检测结果显示,这里的土壤PH酸碱度只有4.0,距离适合果树生长的6.5到7.0之间相去甚远。

但改良土壤谈何容易。最初的几年,熊乐英想到的办法就是追施偏碱性和中性的有机肥。大批工人肩挑背驮,将一袋袋肥料运到山上,然后采用环状挖沟的方式将肥料埋进树根周围。随着果树生长根系不断扩大,开挖范围也逐渐增大,覆盖了整个基地。

那时,熊乐英要四处盯着作业现场,提醒工人注意各类事项,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甚至她自己也要拿起锄头挖坑撒肥。

“那几年,每年要人工施下200万多斤有机肥,又折腾,成本又高。”熊乐英回忆,为了保证供应,基地的库房里,肥料常年堆积如山。

施肥难,浇水也不让人省心。基地虽然铺设了灌溉管网,但因为其模式属于“大水漫灌”,灌溉期间仍需要大量工人随时挖沟堆畦,确保山地浇水质量。

情况在2024年下半年发生了转变。当时,平坝区申请到一笔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帮助辖区内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到位后,在帮扶对象的选择上,熊乐英的李子园吸引了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的目光。

“该基地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务工岗位,非常符合帮扶标准。”羊昌乡农业服务中心工程师王明安参与了项目修建过程,对工作组的选择非常认同。

经过详细考察、论证,工作组针对基地“痛点”,提出了升级基础设施、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建议,随后,水肥一体化微喷系统项目顺利启动。2024年11月底,项目竣工并通过验收。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尤其是新系统的“加持”,基地的土壤条件逐年变好。根据最新一次检测,其PH酸碱度已经达到6.0以上。“再过一两年应该就接近中性了。而且土质也明显变肥沃了。”熊乐英信心十足。

谈话间,一轮覆盖整个基地的喷灌已经完成,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熊乐英随即到机房关闭了开关。


     一根管子可以一边灌溉一边施肥,一套系统可以同时解决困扰基地多年的两个问题,熊乐英开心之余,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一定要管好这片果园,把‘青红脆李’特色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老百姓致富。”熊乐英说。

在她面前的山坡上,几十名工人在果园间进行着春季管护。一朵朵花苞吹拂着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