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地戏

    【详情】

  • 天台山

    【详情】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国防双拥专栏
平坝区最美退役军人---- 曾凌云
打印
字号:

曾凌云,男,汉族,197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平坝区天龙镇乡村振兴办(原扶贫工作站)负责人。2000年走进军营,在贵州省武警黔南支队都匀市公安消防大队一中队服役,2002年念念不舍的脱下军装,于2003年10月到天龙镇人民政府工作,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始终保持着为基层做贡献的初心。自担任镇扶贫工作站负责人以来,曾凌云爱岗敬业,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朋友说他疯、同事嫌他傻,但他却说脱贫攻坚责任大于天。正是他的“傻”和“疯”换来了全镇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也换来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赞许肯定,更换来了贫困群众对他的认可和赞誉。先后获得2016年平坝区委、区政府授予的三等功1次,全市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区级“五一劳动模范”奖章等荣誉,2020年获得安顺市委授予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为了准确把握全镇贫困状况,他经常深入各村组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天龙镇扶贫工作站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正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天龙镇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天龙镇中、短期扶贫开发规划。他利用工作间隙,反复阅读各级扶贫政策文件,领会会议精神,做好知识储备,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制订印发了《天龙镇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全镇各村,确立了以镇主要领导负全责,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驻村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他还编写了《天龙镇精准扶贫知识手册》《天龙镇精准扶贫应知应会基本知识》等学习资料,有效地解答了镇村两级扶贫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让天龙镇精准扶贫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与精准退出工作中,他认真研究数据采集系统,在实际操作中找出数据录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了全镇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确定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对全镇887户贫困户都亲自查、亲自问,逐户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不定期组织扶贫站人员对全镇贫困户进行随机走访,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像做针线活一样细致,通过拉家常来掌握贫困户家中的真实情况,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最新动态,他通俗易懂的政策宣传和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同事与农户们都赞不绝口,也为全镇脱贫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下一阶段脱贫计划的制订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指标的紧密衔接。

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开始后,曾凌云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他不厌其烦地给搬迁户做思想工作,介绍易地搬迁补助政策和各类优惠措施,讲述其它地区搬迁致富的典型案例,与搬迁户一起算经济账……,在他的动员下,搬迁户放下了思想包袱,增强了搬迁信心。他主动靠前指挥,经过多次摸排,确定将一类贫困村高田村作为天龙镇“十三五”期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重点,并在实地调查后,将安置点成功落户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的高田村杉树园,并多次组织各相关单位深入安置点,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落实现场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协调争取和整合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和帮助搬迁项目实施,最终实现82户搬迁户顺利搬迁入住。为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他又及时研究制定了《高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扶持方案》《高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扶持措施表》,按照“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制定一户一策,对搬迁户后续扶持进行了镇、村两级的责任包保,结合高田村现有的产业资源及搬迁户意愿,将搬迁户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利益联结到产业发展上来。同时,推进旧房拆除与复垦复绿工作,配齐了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并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后续帮扶措施。在他的努力下,天龙镇在2018年国家第三方县级脱贫摘帽评估中,零问题通过评估验收。

为推动东西部协作走向深入,他多次赴青岛市市南区进行考察交流,学习青岛优秀的发展经验,对接青岛帮扶项目,积极与结对帮扶单位沟通协调,促进了市南区金茂湾购物中心特色农产品扶贫专柜的建成,有效推介了天龙镇特色农产品,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扶贫专柜产品的原材料优先从贫困户中采购,并将所得的部分利润用于帮扶未脱贫贫困户,使天龙镇脱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曾凌云十分清楚,要进一步加快脱贫进程,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抓手,紧盯产业扶贫“牛鼻子”,充分宣传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从根源上转变思想,变“输血”为“造血”。他从各村上报的扶贫项目中,选取了最有利于乡镇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并申报,积极申请上级扶贫资金,跟进项目的建设、验收及后续的使用与管护,实质性地改善了天龙镇村民生活条件,带动了贫困户就近就业,盘活了土地闲置资产,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真正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动力。

在脱贫路上,一户都不能漏,一人都不能少,曾凌云对照贫困户收入、饮水安全、教育、医疗保险和住房五项重要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标准、工作程序与目标任务,为顺利完成动态调整与脱贫退出工作提供了依据和遵循,在全体帮扶干部与全镇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全镇8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按程序脱贫退出。

贫困人口的脱贫“清零”,并不是脱贫工作的结束,曾凌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忙碌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是让脱贫户稳定增收不返贫,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他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在这过程中,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他组织各村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全面核实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对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的家庭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问题台账,尽最大努力防止农户因病、因学、因灾等返贫、致贫。同时,定期召开脱贫攻坚问题研判会,针对包保人反馈问题、平时走访发现问题、上级巡查发现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逐一理清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问题解决的措施,明确问题整改的期限。他不回避问题,不轻视问题,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全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切实巩固了天龙镇的脱贫成效。

2022年以来,曾凌云同志组织各村开展“回头看”大排查活动,对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家庭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创新性的推出包保走访“七个一”,推行合作社带动脱贫户“六优先”等工作方法。始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积极对接政策,谋划项目,办点示范,以点带面,编制了《天龙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快推进了天龙镇特色田园示范点建设,在曾凌云的努力下,全区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就有3个落户天龙镇。他组织各村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全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时刻体现出了退伍军人的真正本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