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贵安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省属有关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 见》(教材〔2023〕2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黔教发〔2023〕8号) 等文件精神,我厅组织对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地方建设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进行了修订,结合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选定“多彩贵州”“多彩人生”两个主题,分别编制了地方课程纲要,根据课程纲要修编了《多彩贵州》《多彩人生》地方课程教材。为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实施和教材使用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工作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各地各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相关工作,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地方实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强化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全面落实地方课程课时开设、教材使用、师资保障等工作,全面激发各地各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工作活力,在全省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实践性、实效性和选择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
二、强化安排部署,切实做好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工作
(一)强化课程课时开设。要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贵州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相关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到九年级开设,《信息科技》在三到八年级开设,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多彩贵州》在三、五、七年级开设,《多彩人生》在四、六、八年级开设,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
(二)强化新版教材使用。各地各学校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修订(编)教材,要做好新旧版本教材替换工作,所有年级同步替换。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按照相应年级学生人数足额征订教材,其中循环使用教科书小学《信息科技》2024学年三到六年级按100%征订,确保学生“人手一册”。纳入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一采购,学生免费使用。
(三)强化课程目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 两门课程要围绕国家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开设体现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免费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多彩贵州》课程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注重开发、利用各类地方资源,强化课程内容的地方性、广泛性和综合性,通过课程展现贵州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 红色之美和发展之美,引导学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独具“黔 学”特色的贵州文化,在课程学习中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多彩人生》课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多元感官的探索活动,重视情感与技能的培养与体验,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社会生活技能,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生命价值,在课程学习中探索生命之美、体验生存之美、感受生活之美、实现多彩的人生价值。
(四)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各地各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 和课程纲要明确的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教学和评 价、资源和条件保障等要求,注重课程综合性,全面把握课 程功能定位,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优势,全面了解学生发展需 求,注重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课 程内容和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注重课程实践性,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体验过程的设计和指导,提升学生实践动手、创新 创造和辩证思维能力。注重课程创新性,整合资源丰富课程 实施载体,创新课程实施形态,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三 、加强统筹指导,全面保障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工作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该项 工作的统筹指导,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压紧压实学校作为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主体责任,督促指 导相关学校将地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纳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重要内容,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要督 促指导学校做好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跟踪调研、监测评价等工作,定期总结和交流经验,及时研 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课程实施与教材使用监测,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地方课程和教材使用工作顺利推进、落地见效。
(二)加强教材保障。各地各学校要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做好相应教材的征订和使用工作,加强统筹安排和内外协调,根据相应年级学生人数变化,提前做好教材征订册数测算,加强与当地新华书店联系,强化联动,倒排工期,确保完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政治任务。
(三)加强师资保障。各地各学校要按照课程开设要求,做好授课师资配备工作,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配齐配强地方课程授课教师,要鼓励教师专职承担地方课程授课任务,要将教师在地方课程实施方面的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名师名校长评选等教师专业成长重要内容,激发教师投身地方课程实施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按照《贵州省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新修订教材使用培训方案(2024—2026 年)》相关要求,联合相关教材出版单位,坚持省级骨干、市州全员原则,加强授课教师培训,指导教师掌握相关教材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等,不培训,不上岗,确保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教学保障。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要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区域经济、优势科技、特色文化,以及革 命文物、遗址、纪念馆等方面资源的育人价值,作为课程资源增强育人实效。要加强课程教学指导,建立健全教研指导制度,明确专兼职教研员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教材使用的调研和专业指导,聚焦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强化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任务化、 主题化、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班团队活动、校本课程等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开展跨学 科学习,突进教学方式多样性、课程内容融合性,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加强研训活动开展,围绕地方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深入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师专题培训等常态化研修(训)活动,促进教科研训的有机结合,形成在地方课程育人方向和课程目 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研一体化的教学格局。要加强 校本课程建设,要督促指导各学校围绕地方课程实施,突出差异性和互补性,统筹开设并实施好校本课程。
各地各学校要畅通地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工作信息反馈机制,在工作中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要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省教育厅反映。各市(州)教育局在学期结束前将相关工作情况通过政务平台报送省教育厅教材处。
省教育厅
2024年8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