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地戏

    【详情】

  • 天台山

    【详情】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 > 民族宗教
紧扣主线推进创建工作转型,贵州—创新方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打印
字号:

“聚焦主线内涵不够”“主题凝练还不突出”“创建做法特点不够鲜明”……日前,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举行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9个地方和单位相关负责人以PPT形式汇报展示创建工作后,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对各地各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点评时“不留情面”,直面问题。

“通过对我们的PPT汇报点评,既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又交流了做法经验,进一步深化了认识,明晰了工作方向,收获很大,回去后将按照要求,做好整改和完善工作,不断提升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一位县级民宗局长如是说。

这是贵州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一次创新尝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过去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形势新要求已不相适应。”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表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政治工作,不是一般性的民族事务,必须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积极争取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切实把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点线面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民宗部门主动作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建内涵不断深化,全省创建工作呈现起步早、基础实、效果好的良好态势。

9市州创建全国示范区实现全覆盖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漫步在威宁自治县北坡主题公园,“铸牢意识”宣传有效嵌入。这里不仅是威宁各族群众的“后花园”,更是开展“铸牢意识”社会宣传的有形载体。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威宁自治县以推进“五融”强“五力”为主题,以培育“六带”示范为路径,以建设“七个样板县”为目标,创新模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威宁自治县的生动实践,是贵州不断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缩影。

“创建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荣说。

近年来,我省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突出“融”的导向,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工作理念,持续发挥“省三部委”和省-市-县三级联创机制的作用,有形有感有效打造创建工作的“贵州品牌”。

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共98个,9个市(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全覆盖。不久前公示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拟表彰对象中,贵州共有15个集体和14名个人入选。

紧扣主线推进创建工作转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临着内涵转型、评价转型和方式转型。”王勋国说。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发生了重大战略调整,工作主线、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创建工作也进入重大的转型升级期。

“新的评价指标调整后,各省区的创建工作有声有色,更新迭代很快。”王勋国认为,中东部地区近年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工作如火如荼。我省的创建工作必须聚焦“主线”,加快转型。

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这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各级各部门的根本职责。”王勋国说,只有准确、全面、完整学习和把握好,才能在创建工作中紧扣主线。

要适应新的转型。一方面,话语体系必须尽快转型,准确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另一方面,抓创建工作的方式必须转型,要把握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特点和趋势,重点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大力实施“三项计划”、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探索有效路径,取得新突破。

要强化品牌意识。当天,获得全国示范命名的水城区、荔波县、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等5个地方和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从各地各单位的实践探索来看,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注重品牌创新。“要在新转型的创建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立足实际打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经验的特色品牌。”王勋国说。

与时俱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山水观光、休闲度假、露营野炊……各种乡村旅游业态应运而生,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苗寨变成乌江源百里画廊热门景区,传统手艺变成致富技能,闲置民房变身民宿,农民变成了老板,黄粑、刺绣等日常用品变成热销商品……一张张发自内心幸福的笑脸,记录下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而兴的美好生活。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化屋村通过抓宣传促培育增进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抓旅游促“三交”增进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抓传承促创新增进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抓党建促引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抓建设促发展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该如何提升?

“把创建工作融入‘六大建设’之中,把主线任务要求落实到工作各个方面。”王勋国表示,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在深化内涵上下功夫。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纲”和“魂”,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围绕“三个意识”“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观”“五个认同”等规划内容、拓展阵地、提升成效,民族领域各项政策举措要对照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调整完善。

近年来,发源于贵州的“村BA”“村超”“村晚”和路边音乐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火爆出圈。要以创建“七进”为基础,向家庭、岗位、景区、商圈、院落、宗教活动场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类型延伸,丰富创建类型、补齐工作短板;探索“互联网+创建”“党建+创建”“生态文明+创建”“桥旅融合+创建”“四大文化工程+创建”等创建模式,推动创建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有感受。

“我们将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紧迫感,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弱项,创新方法、打造示范典型,总结提炼经验、加强宣传推介,加紧推进创建工作提质转型升级。”黄荣说。

新征程蕴含新期待,新部署呼唤新作为。下步工作中,贵州将聚焦主线内涵,突出“融”的导向,持续推进系统创建、联盟创建,深入拓展推进创建工作从“点”向“面”,从行业到领域全面铺开,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跨区域协作成为共建共创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